根据GB 4806系列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主要分成塑料、金属(包含表面涂覆涂层)、玻璃、陶瓷、搪瓷、橡胶、纸质及植物纤维和竹木等几类:
GB 4806.2-2015 奶嘴
GB 4806.3-2016 搪瓷
GB 4806.4-2016 陶瓷
GB 4806.5-2016 玻璃
GB 4806.6-2016 塑料树脂
GB 4806.7-2016 塑料制品
GB 4806.8-2016 纸和纸板
GB 4806.9-2016 金属
GB 4806.10-2016 涂料涂层
GB 4806.11-2016 橡胶
GB 4806.X 竹木制品
GB 4806.X 复合材料
后面这两个带X的是征求意见稿,正式文件现在还没发布。另外,粘合剂和油墨之类的也可以展望一下。金木水火土这儿有五行的话,这会儿就缺水了。
于是还有着三个标准也与食品接触有关,毕竟锅碗瓢盆用过之后还是要洗一洗消消毒什么的:
GB 14930.1-2015 洗涤剂
GB 14930.2-2012 消毒剂
GB 14934-2016 消毒餐(饮)具
说到这里,其实食品接触材料对我们健康主要的威胁就是来自原本在材料中或者洗涤剂残留的各类有毒有害物质会进入我们可口的美味之中,通常我们所说的迁移就是这个意思。这些不同产品类别的不同标准中有对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要求,就是告诉了我们需要检测什么,那么他们的检测方法又写在哪里呢?GB 31604给你答案,在这个系列目前共49个文件中详尽描述了每种物质的检测方法具体步骤,严谨、严格而又严苛。据我所知,比较常见的检测项目主要有这么几类:
常规项目 感官要求、总迁移量、消耗量、重金属(以Pb计)
特定迁移 铅(Pb)、镉(Cd)、铬(Cr)、镍(Ni)、(As)、锑(Sb)、锌(Zn)等重金属迁移量;甲醛、酚、芳香胺、氯乙烯、偏二氯乙烯、苯乙烯、、己内酰胺、双酚A、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DEHP、DINP、DNOP、DBP、DMP、DEP)等的迁移量/残留量
微生物指标 大肠菌群、致病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霉菌等
其他项目 荧光性物质、脱色试验、干燥失重、灼烧残渣、正己烷提取物等
有几点可能需要解释一下:
我们用来检测的东西基本上就是材料本身和它的浸出液,材料本身含有的有害物质呢,就叫做有害物质残留量,而材料通过与食品接触能进入我们体内的有害物质呢,就是通过食物模拟液浸泡之后的浸出液测出来的有害物质迁移量。消耗量其实就是浸出液里面能被氧化的**物的总含量。重金属的话,大家都知道在人体中累积达到一定程度,会造成慢性中毒。塑化剂的话,可能会干扰内分泌,影响生殖和发育。微生物指标不必多说,应该都拉过肚子。其他的一些项目呢,也都有其针对性的检测目的。
除了产品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还有一些凌驾于它们之上的通用性的标准十分重要。比方说:
GB 9685-2016 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31603-2015 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 4806.1-2016 通用安全要求
GB 5009.156-2016 迁移试验预处理方法通则
这些标准呢,统一是由*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发布的。因为在2014年5月的时候他们发布并启动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清理整合工作方案和工作任务。按照食品相关产品分类和视频相关产品安全标准目录,整合现行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其他食品相关产品标准,形成食品相关产品的基础标准和产品标准。